近年来,全球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速,红外技术已在周界安防、工业检测、医疗健康、环境监测、消防救援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且市场需求逐年上涨。
与此同时,在多光谱融合、AI、先进传感器等技术的加持下,国内不少以红外热成像业务为核心的厂商的业绩都有亮眼表现,对红外产业的布局也更为深远。
当前,红外技术不仅包括红外热成像,还涵盖了红外测距、红外通信等其它类型。
特别是,红外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从核心传感器制造商到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少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切入不同细分市场,形成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从大范围区域监控到特定目标检测,不同应用环境对红外技术提出了差异化需求,也催生了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现阶段,在机场周界安防、电力设施防护、能源基地防护、无人机监测等领域,红外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机场面临无人机侵扰、非法入侵和跑道异物三大核心挑战,红外热成像配合AI智能算法,能够全天候对周界进行高效监控,精准识别区域入侵、绊线入侵等异常动态。
例如燧石技术部署的“不眠红外卫士”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仪构建智能防御网络,其独特价值在于能穿透电磁迷雾,在雷达和可见光设备失效的复杂环境中保持可靠监控。
系统通过高精度温度感知识别跑道异物,并通过轨迹分析算法预判无人机集群入侵意图。实际应用数据显示,该系统将传统安防的被动响应升级为智能预判,应急响应速度提升至秒级,同时大幅降低人力巡检成本。
部分山区复杂地形区域的输电线路面临严峻山火威胁,对红外技术的需求也较多。如深圳特力康的防山火红外热成像双目摄像机采用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双光谱融合技术”,实现了对输电走廊的全天候监测。设备通过温度阈值设定与热梯度分析,能在山火形成初期即发出预警。
石油储罐区、天然气管道等能源设施通过固定式红外热像仪监测泄漏和温度异常。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采用“温差自动报警机制”,当检测到低于环境温度的低温异常或高于阈值的温度上升时,自动触发气体泄漏或火灾等应急响应。
伴随着低空经济的火热,各种新型无人机层出不穷,从大型、军用、昂贵等更多向民用转变,红外技术与无人机的融合,也不断突破着传统监测的局限,助力无人机产业实现全天候作业、高精度感知、立体监测和智能分析告警,实现“空中慧眼”的重要价值。
凭借红外技术的迭代和红外热成像模组价格下探的双重加持,在海外市场火爆的打猎摄像头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北美、欧洲、非洲、中东等狩猎文化深厚和狩猎合法地,高性能的红外打猎摄像机需求越来越旺盛。
可以说,今年以来的AI大模型正在细分赛道逐步落地化,通过AI算法+红外技术的融合,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目标追踪和数据云端分析,或将进一步拓展红外产业的应用边界。
在红外和AI的双重加持下,未来红外安防技术将不断向全域感知融合、边缘智能升级以及可持续设计等关键领域快速发展。
当红外技术结合太赫兹、毫米波和可见光的多光谱系统成为高端安防标准,解决复杂场景下的监测盲区;当终端设备内置更强AI处理能力,实现实时分析响应,减少云端依赖;当低功耗、自供电、自维护系统成为终端户外设备的刚需,4G低功耗太阳能功能渗透到打猎或观鸟等消费安防细分品类,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将迎来需求峰值。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不少厂商正在加足马力开拓红外技术的更多应用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在全球范围内,红外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其中,北美市场占据了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产品市场较大份额,欧洲和亚洲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红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多重技术的加持下,也将迎来快速增长的红利期。随着硬件成本下降、AI分析普及和多光谱融合深化,红外安防将从专业高端应用走向更广泛的民用领域,为智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和日常生活构建更可靠的安全防护网。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