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红外相机在工业视觉检测中的应用

2025-10-15

很多人都听过短波红外相机,那么它在视觉检测中的应用大概有哪些呢?”。


在工业视觉检测中,总有一些 “常规相机搞不定” 的难题:可见光相机穿不透塑料包装,看不清内部零件;长波红外相大概机分辨率低,无法识别细微缺陷;强光环境下,普通相机画面满是眩光,缺陷完全被掩盖。


而短波红外相机(光谱范围 900-1700nm),凭借 “能穿透部分材质、高分辨率成像、抗强光干扰” 的独特能力,成了破解这些盲区的关键工具。

红外修改.jpg

一. 先明确:短波红外相机的 “3 大核心优势”

很多人分不清 “短波红外” 和 “长波红外”,也不明白它比可见光相机强在哪 —— 其实短波红外相机的优势,正好对应工业检测的 3 大核心痛点,是常规相机无法替代的:


1. “穿透式” 成像,看清 “被遮挡” 的目标:能穿透塑料、玻璃、烟雾、粉尘等材质(如穿透 10mm厚的塑料包装),无需拆解就能看到内部零件的状态,避免因拆解导致的生产延误或零件损伤;


2. 高分辨率,捕捉 “微米级” 细微缺陷:短波红外相机分辨率普遍达 1200 万像素以上(远超长波红外相机的 30 万 - 100 万像素),能识别 0.1μm 级的细微缺陷(如半导体晶圆的微小裂纹);


3. 抗强光干扰,适应 “复杂光照” 环境:不受阳光直射、金属反光、强光源眩光的影响(如正午室外检测光伏板,画面无眩光),在恶劣光照下仍能稳定成像,检测精度不下降。


简单说:常规相机 “看不见、看不清、看不稳” 的场景,正是短波红外相机的 “主战场”。


二、短波红外相机在工业视觉检测的 4 大核心应用场景


短波红外相机不是 “万能工具”,但在 “需要穿透、高分辨、抗强光” 的场景中,优势尤为突出,具体落地在 4 大工业领域:


1. 场景 1:半导体 / 电子行业 — 穿透封装,检测 “内部隐性缺陷”


场景痛点:半导体芯片封装后(如 BGA 封装、QFP 封装),内部的焊球虚焊、引线断裂、芯片偏移等缺陷,可见光相机无法穿透塑料 / 陶瓷封装,长波红外相机分辨率低看不清细节,传统检测需 “破坏性拆解”(拆封装后芯片报废),成本高、效率低。


短波红外解决方案


技术原理:短波红外光能穿透半导体封装常用的环氧树脂(塑料)、陶瓷基板(厚度≤5mm),且芯片内部的金属焊球、引线对短波红外的反射率与封装材质差异大,成像时缺陷区域会呈现 “明暗对比”(如虚焊的焊球反射率低,呈暗点;正常焊球反射率高,呈亮点);


2. 场景 2:光伏行业 — 抗强光 + 高分辨,精准检测 “电池片隐裂 /低效区”


场景痛点:光伏电池片(尤其是组件层压后)的隐裂、低效区(如断栅、虚焊),在可见光下难分辨(需 EL 测试,需断电、暗箱环境);长波红外相机分辨率低,无法识别 0.1mm 的细隐裂;室外检测时,阳光直射导致画面眩光,常规相机完全无法工作。


短波红外解决方案


技术原理:光伏电池片工作时,隐裂 / 低效区的电流分布不均,会产生 “局部温度差异”(低效区温度比正常区域高 2-5℃),短波红外相机能捕捉这种细微温度差异(测温精度 ±0.5℃),同时凭借抗强光特性,可在正午阳光直射下(照度>10 万 lux)稳定成像,无需暗箱;


3. 场景 3:材料分选/回收行业 — 穿透遮挡,识别 “材质 / 成分差异”


场景痛点:工业废料分选(如塑料分选、金属混杂分选)时,废料常被灰尘、油污覆盖,或包裹在塑料薄膜中,可见光相机难以识别材质;传统分选靠人工,效率低(100kg / 小时),且易误判(如 PP 塑料和 PE 塑料外观相似,人工难区分)。


短波红外解决方案


技术原理:不同材质对短波红外的 “吸收光谱” 不同(如 PP 塑料在 1150nm 有吸收峰,PE 塑料在 1300nm 有吸收峰),短波红外相机搭配 “光谱分析算法”,能通过吸收峰差异精准识别材质,且能穿透灰尘、薄膜(厚度≤2mm),不受表面污染影响;


4. 场景 4:汽车 / 航空制造 —— 穿透涂层,检测 “基材隐性损伤”


场景痛点:汽车车身涂层(厚度 50-100μm)下的金属基材划痕、航空发动机叶片涂层(陶瓷涂层,厚度 200-500μm)下的裂纹,可见光相机无法穿透涂层,传统检测需 “打磨掉涂层”(损伤零件,无法复原),或用超声波检测(效率低,1 个零件耗时 1 小时)。


短波红外解决方案


技术原理:汽车 / 航空常用的涂层(如电泳漆、陶瓷涂层)对短波红外光的透过率达 80% 以上,而金属基材的划痕 / 裂纹处会产生 “散射效应”(短波红外光在缺陷处散射,成像呈暗线),能清晰呈现涂层下的基材状态,无需破坏涂层;


三、短波红外相机工业应用避坑:3 个关键注意事项


1. 按 “穿透需求” 选波长,不是 “越宽越好”


不同材质对短波红外的透过率不同(如塑料在 1500nm 透过率高,玻璃在 1000nm 透过率高),需根据检测材质选择 “匹配波长的窄带光源”(如检测塑料选 1550nm 光源,检测玻璃选 1064nm 光源),避免因波长不匹配导致穿透效果差;


2. 关注 “分辨率与帧率”,适配生产节奏


细微缺陷检测(如半导体 0.1mm 裂纹):选 1200 万像素以上相机,确保缺陷细节清晰;


高速流水线(如光伏组件 1 块 / 5 分钟):选帧率≥30fps 的相机,避免漏拍;


3. 配套 “专业算法”,避免 “有图像无结果”


短波红外图像需专业算法处理(如温度分析、光谱识别、缺陷分割),若只买相机无算法,会出现 “能看到图像但无法自动判缺” 的问题,建议选择 “相机 + 算法” 一体化方案。

总结:短波红外相机,打开工业检测的 “新视角”

随着工业制造向 “高精度、无损伤、高效化” 发展,常规相机的检测盲区会越来越明显,而短波红外相机凭借 “穿透、高分辨、抗强光” 的优势,正在成为半导体、光伏、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的 “刚需工具”。它不是替代可见光 / 长波红外相机,而是填补了两者之间的检测空白,让工业视觉检测从 “表面” 走向 “内部”,从 “理想环境” 走向 “复杂现场”。


源自网络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