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判断植物灯是否蓝海市场,我们只要分析植物灯存在的不足,是否存在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蓝海市场的结论就能够清晰。
1、植物灯仍然是照明灯的翻版
目前还有个别企业在讲农业照明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做所谓农业照明产品的确实是照明理念产生的认知,是外行。
确切的讲植物灯售卖的是光质光量,而不是所谓农业照明灯。
因为植物灯的应用对象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照明灯的应用对象是人眼视觉,两者毫不相关。
植物照明的提法就是概念的逻辑性出现错误。
目前植物灯的技术生态还是照明灯的翻版,包括灯珠封装形式,驱动方式,灯具形状,光照方式,参数描述等都没有离开照明技术思维。
如何设计植物灯,首先要从本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照剂量,光质的光合作用效率,光周期的合理设定,植物灯需要构造符合植物光合作用的技术逻辑。
2、目前的植物灯存在的问题
1)植物灯能否提供光量的算法支持
对于温室太阳光最强烈的时段,太阳光PAR的光量往往超过植物光合作用的饱和点,植物在高光量的胁迫下并不发生光合作用,在光量胁迫下太阳光越充足,光合作用效率越低,造成植物每天的光照剂量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我讲温室太阳光充足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工补光。那么,如何建立植物在一天确切的发生光合作用而需求的剂量算法,才是解决植物灯应用设计问题,算法的目的是降低植物灯应用能耗。
2)LED植物灯光质设计能否高于太阳光产生的光合作用效率
全球在除光照管理之外的所有种植工艺都有长期不断的研究,几乎达到种植技术的天花板,唯独对种植光照没有进行管理,很多种植工艺反而是应对光照充足或者不充足带来的种植问题。
可以这样讲,是否采用光照管理技术是区分传统种植技术与现代种植技术的分水岭。
LED植物灯的光质设计水平是以高于太阳光光照的光合作用效率为起点,光质的设计能力是衡量植物灯技术水平的指标,其判断标准是生物光学三大定律的第三项:植物生长形态相同,光谱成分越少,光合效率越高。
目前有些植物灯应用不理想,大多数不是植物灯本身的问题,而是技术应用的能力问题导致。
3、植物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植物灯技术是实验数据支持的技术
植物灯通常不存在通用的植物灯光谱,不同经纬度,不同温室结构,不同植物品种,不同的温室环境控制水平,不同的种植工艺技术,植物灯的应用效果都不同,需要大量的实验室种植实验去累积数据。企业种植的实验数据越多,应用效果越好,目前来看还难以达到。
2)缺乏系统的实验能力
从LED植物灯历史来看,目前大部分的植物灯是围绕大麻种植来迭代设计的产品,其他种类植物与不同地区的温室种植还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很多企业自己的种植实验缺乏对应用场景的模拟,数据可靠性还需要不断完善。
3)企业缺乏与院校合作模式
企业植物灯的应用效果的参数化验证缺少高精度的实验室分析检验,企业的种植实验室相比农科院校的实验室还很初级,还没有形成农科院校光谱实验室的合作验证体系,可喜的是,这几年一些农业院校光谱实验室开始对企业植物灯的验证实验展开,已经形成初步的对接能力,植物灯验证实验效果非常明显,种植工艺光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对于整个应用产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4)缺乏建立产品对市场信用思维从很多案例看出,一些企业对植物灯销售,只是完成了订单,后续的光谱技术支持缺乏,影响了植物灯技术应用的口碑,植物灯与照明灯在安装验收后有很大区别,照明灯验收后只对产品质量负责,而植物灯安装验收后,真正的技术工作才开始,那就是植物灯的光谱技术服务支持。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信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有这样的结论:
大部分植物灯技术还在不断探索阶段,还没有达到光照管理的技术要求,那么,对于植物灯的应用市场来说,还有巨大的技术发展空间,植物灯市场是伴随农业种植现代化发展过程的蓝海市场。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