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正用一束束激光精准清除杂草,无需一滴农药,让“零农残”的绿色农业加速成为现实。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的大豆田里,一台白色的第二代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正稳步行走在田间,准确识别并清除杂草。这台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的机器人,重量已从第一代的4吨多“瘦身”至1吨多,在田间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
它不仅省时省力,而且从根源上避免了化学农药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
多学科融合:激光除草的科技密码

激光除草机器人本质上是一个集成了多种前沿技术的复杂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确定适宜的车身尺寸,保证在农田中稳定行走和灵活转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则要精确计算激光发射装置的功率需求,确保稳定的电力输出。
自动化专业开发的自主运行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精确感知周围环境,定位杂草位置。光学工程专业针对激光系统进行优化,选用合适波长的激光,如1064纳米的近红外激光,对杂草产生良好的热效应。
在控制系统中,PID控制算法能根据杂草密度和种类,智能调节激光发射的频率和强度。材料科学则为关键部件选择耐高温、耐磨损的陶瓷材料,以承受高达500℃的工作温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发的智能图像识别软件,对摄像头采集的农田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识别杂草的准确率已达到95%以上。
绿色革命:激光除草的优势

与传统除草方式相比,激光除草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它完全避免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从源头上解决了农药残留问题,为有机种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农民来说,激光除草机器人可以大幅降低劳动强度。传统人工除草成本高、效率低,而激光机器人能24小时持续作业,工作效率相当于75名人工除草员。
从长远来看,这种技术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在没有农药残留的土地上,作物得以健康生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自然得到增强。
挑战与未来

据机构测算,中国的除草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近900亿元,而全球潜在市场更是突破千亿美元。这片巨大的蓝海市场,正吸引众多企业布局。
尽管激光除草技术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目前设备成本仍然较高,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存在一定的门槛。同时,在复杂田间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吉林大学王刚副教授坦言,目前的激光除草机还存在一点小瑕疵,比如偶尔会漏掉一两棵草,或者偶有轻微损伤作物幼苗的情况。研究团队正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未来,随着核心传感器LiDAR技术的突破和规模化生产,激光除草机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2019年至今,全固态LiDAR单价从超1万美元降至千元以内,降幅超95%,彻底打破了“LiDAR高价壁垒”。
激光除草机器人的量产计划已提上日程。华工科技与哈工大合作研发的“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预计在2026年可以实现量产。届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能用上这种高科技除草设备。
当夕阳西下,这些不知疲倦的“钢铁农夫”仍在田间作业。它们不仅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更预示着农业生产的美好未来。
源自网络